人类崛起游戏小说

人类崛起游戏小说

作者: 书逸尘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人类崛起游戏小说》是知名作者“书逸尘”的作品之内容围绕主角陈曦林哥展全文精彩片段:PS:脑子寄存处!作者第一次写长篇小写的不好的请自行走请大家不要谩骂作谢谢!——————————————————————————————————————————————————凌晨三点十七星尘实验室的冷却系统又开始 “咳嗽” 那声音像极了住在我隔壁的张大每到冬天就揣着个搪瓷缸子在楼道里咳咳咔听着让人心我盯着暗物质探测器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曲指尖在布满咖啡渍的键盘...

2025-09-24 18:22:30
PS:脑子寄存处!

作者第一次写长篇小说,写的不好的话,请自行走开,请大家不要谩骂作者,谢谢!

——————————————————————————————————————————————————凌晨三点十七分,星尘实验室的冷却系统又开始 “咳嗽” 了。

那声音像极了住在我隔壁的张大爷,每到冬天就揣着个搪瓷缸子在楼道里咳咳咔咔,听着让人心慌。

我盯着暗物质探测器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曲线,指尖在布满咖啡渍的键盘上敲出最后一串指令,余光瞥见冷却管接口处渗出的银白色液体 —— 得,又要换密封圈了。

“林哥,要不歇会儿?

你这眼圈黑得,熊猫见了都得喊声师叔。”

身后传来陈曦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鼻音。

这姑娘抱着个印着 “全球能源紧急会议纪念” 的保温杯,里面估计又是她那喝了能提神三小时的 “黑暗料理”—— 据说是用人工生态圈培育的咖啡豆磨的,喝起来像嚼电池。

我摆摆手,指了指屏幕上那串挣扎在 0.09% 左右的数字:“再等等,这次参数调了‘暗物质粒子过滤层’,说不定……” 话没说完,探测器突然发出 “嘀” 的一声轻响,原本像心电图似的曲线猛地往上窜,红色的 “转化效率” 数字疯狂跳动,最后定格在 “1.2%” 上。

陈曦手里的保温杯 “哐当” 一声砸在桌上,咖啡洒了半杯在她那件印着 “我爱暗物质,暗物质爱我吗” 的文化衫上。

“卧槽?

这玩意儿今天吃兴奋剂了?”

她扑到屏幕前,手指戳着那个数字,跟见了外星人似的 —— 虽然现在见着外星人,可能比见着 1% 以上的转化效率还容易些。

我拽过旁边的备用数据线,胡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

地球资源枯竭第三十七年,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让人头秃的事儿。

全球化石能源早就见底了,连中东沙漠底下最后那点原油,都被做成 “文明遗产” 封存在博物馆里,供人隔着玻璃感慨 “当年人类居然烧这玩意儿开车”。

现在全世界靠的就是几个苟延残喘的核聚变电站,还有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跟暗物质死磕的 “疯子”。

说起来,暗物质这东西也挺欺负人。

教科书上说它占宇宙质量的 85%,可人类研究了快一百年,连它长什么样都没搞清楚。

我们星尘实验室,说是 “人类文明最后的希望”,实际上更像个大型 “拆盲盒现场”—— 每天调调参数,碰碰运气,祈祷哪天暗物质能良心发现,赏我们点能用的能量。

“赶紧记录数据!

别让它跑了!”

我一把推开还在发愣的陈曦,手指在键盘上翻飞。

这就跟菜市场抢打折鸡蛋似的,好不容易瞅着个机会,晚一秒都可能被系统 bug 或者设备老化给搅黄了。

实验室的设备大多是 “爷爷辈” 的,当年联合政府拨款时拍着胸脯说 “要啥给啥”,结果钱到账后,只够买些淘汰下来的二手货。

就说眼前这台暗物质探测器,屏幕上的像素点坏了三分之一,每次看数据都得靠猜,跟玩 “大家来找茬” 似的。

陈曦如梦初醒,赶紧抓起鼠标记录参数,嘴里还碎碎念:“老天爷保佑,千万别死机,千万别死机……” 话音刚落,探测器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 “滋啦” 声,屏幕瞬间变成雪花屏,只有那个 “1.2%” 的数字还顽强地闪烁着,像黑夜里的烟头。

“我就知道!”

陈曦哀嚎一声,作势要去拍探测器,被我一把拉住。

“别拍,这老伙计经不起折腾。”

我叹了口气,打开设备检修界面,果然,冷却系统彻底罢工了,温度曲线跟坐火箭似的往上飙。

旁边的警报灯开始闪红光,发出 “滴滴” 的提示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人烦躁。

“得,又要跟张教授解释了。”

陈曦瘫在椅子上,掏出手机开始刷 “能源危机实时播报”。

屏幕上,一个戴着金边眼镜的专家正唾沫横飞地说 “全球粮食储备仅够支撑 18 个月”,背景是一片枯黄的农田,几个农民戴着过滤面罩在地里刨着什么,看起来比我们还绝望。

我没理会那些让人闹心的新闻,蹲下身检查冷却管。

银白色的冷却剂还在往外渗,滴在地上,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水洼,映出天花板上斑驳的裂纹。

实验室的天花板早就该修了,每次下雨都得用桶接水,上次酸雨特别大,还漏下来一块墙皮,差点砸中探测器 —— 现在想想,当时没砸中,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林哥,你看这个。”

陈曦突然戳了戳我的胳膊,把手机递过来。

屏幕上是一张卫星照片,拍的是太平洋上的 “人工生态圈三号”,那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据说里面的小麦一年能收三季。

可照片里,生态圈的透明穹顶布满了裂痕,像个摔碎了的玻璃碗,旁边配的文字是 “穹顶材料老化,修补物资短缺,预计三个月后减产 50%”。

“看完了?

赶紧帮我递个新的密封圈。”

我从工具箱里翻出扳手,头也不抬地说。

不是我冷血,是这几年见多了这种坏消息,早就练就了 “选择性无视” 的本事。

要是天天盯着这些,别说搞研究了,恐怕早就提着桶去人工生态圈当农民了 —— 虽然当农民也得抢名额,现在连种地都得考试,比考博士还难。

陈曦噘着嘴递过来密封圈,嘴里还嘟囔:“你说咱们天天在这儿累死累活,到底有没有用啊?

说不定等咱们研究出暗物质能源,地球都己经变成‘铁锈球’了。”

我手上的动作顿了顿,抬头看向窗外。

实验室在三十层,视野还算开阔,能看到大半个城市。

天空是灰蒙蒙的,像被人用脏抹布擦过,偶尔飘下几滴酸雨,打在玻璃上,留下一道道灰色的痕迹。

街道上,行人都行色匆匆,每个人脸上都戴着过滤面罩,只露出一双双疲惫的眼睛。

路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广告,一会儿是 “高效空气净化器,买一送一,仅限今日”,一会儿是 “人工矿泉水,来自喜马拉雅深处(模拟),每升仅售 999 信用点”—— 合着现在连喝口水都得破产。

“有没有用,总得试试不是?”

我重新低下头拧螺丝,声音有点沙哑。

其实我心里也没底,有时候半夜醒来,看着窗外死寂的城市,会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小丑,在舞台上蹦跶半天,台下连个观众都没有。

可第二天一进实验室,看到那些跳动的数据,又会像打了鸡血似的,觉得再努努力,说不定就能抓住那根救命稻草。

冷却系统修得差不多了,我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子,准备重启探测器。

就在这时,屏幕突然闪了一下,弹出一个 “未知信号捕捉” 的提示框,后面跟着一串乱码似的数字和符号,持续了大概 0.3 秒,然后就消失了,快得像幻觉。

“哎?

刚才那是什么?”

陈曦凑过来看,眼睛瞪得溜圆。

“不知道,可能是设备老化导致的干扰吧。”

我皱了皱眉,调出信号记录日志,把那段异常信号标记为 “待排查”。

这种情况以前也发生过,大多是宇宙射线或者附近基站的信号干扰,没什么稀奇的。

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重启探测器,看看那个 “1.2%” 的转化效率还能不能重现 —— 那可是我们这几个月来最大的突破,要是就这么没了,张教授非扒了我们的皮不可。

张教授是实验室的负责人,五十多岁,头发白了一半,脾气跟实验室的设备一样,时好时坏。

好的时候,会从家里带来人工生态圈种的苹果,分给我们吃;坏的时候,能因为一个数据误差训我们一下午,唾沫星子能把人淹死。

上次我们把转化效率提升到 0.8%,他激动得差点把老花镜扔了,拉着我们去实验室楼下的 “合成食品餐厅” 搓了一顿 —— 说是搓一顿,其实就是每人一份 “营养膏套餐”,味道跟嚼蜡似的,还得花半个月工资。

探测器重启成功,屏幕重新亮起,只是那个 “1.2%” 的数字再也没出现过,转化效率又回到了 0.09% 左右,像个调皮的孩子,跟我们开了个玩笑。

陈曦垮着脸,趴在桌上哀嚎:“完了,白高兴一场,张教授问起来,咱们怎么说啊?”

“还能怎么说?

如实说呗。”

我揉了揉太阳穴,感觉脑袋昏沉沉的。

连续西十八小时没合眼,铁打的人也扛不住。

“就说设备突发异常,捕捉到短暂的高转化效率,同时记录到一段未知信号,正在排查原因。”

“他会信吗?”

陈曦抬起头,眼睛里满是怀疑。

“信不信都得这么说。”

我笑了笑,关掉探测器的主界面,“总不能说咱们跟暗物质唠了会儿嗑,它给了个面子,然后又反悔了吧?”

陈曦被我逗乐了,也笑了起来,刚才的沮丧少了大半。

“也是,反正咱们都快成‘背锅侠’了,多一次少一次也没啥区别。”

她伸了个懒腰,站起身,“那我先去把数据整理一下,顺便给你泡杯‘续命水’—— 放心,今天多加了点糖,保证不苦。”

“得了吧,你那‘续命水’,加再多糖也掩盖不了一股电池味儿。”

我摆摆手,却没阻止她。

实验室的日子虽然苦,但有这么个活宝似的搭档,倒也没那么难熬。

陈曦走后,实验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有仪器运转的 “嗡嗡” 声。

我重新打开那段未知信号的记录,放大波形图,仔细看着那些起伏的线条。

信号很微弱,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频率也很奇怪,既不像己知的宇宙射线,也不像人类发射的任何一种信号,倒像是…… 某种有规律的脉冲。

我皱着眉头,把信号波形图保存到自己的私人数据库里,命名为 “幽灵回声 1 号”。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这段信号不简单,就像黑暗中有人轻轻敲了一下门,虽然很轻,却让人心里一紧。

窗外的天渐渐亮了,只是那光亮依旧是灰蒙蒙的,没有一丝暖意。

街道上的人多了起来,大多是赶往各个 “资源分配点” 的,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麻木的表情,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

电子屏上的新闻换了,开始播放 “火星殖民地首批居民撤离计划”,画面里,几个穿着宇航服的人正登上飞船,背景是火星表面干涸的河床,看起来比地球还荒凉。

“撤离?

撤到哪儿不一样啊。”

我喃喃自语,关掉了屏幕。

火星殖民地说是 “希望之地”,可谁都知道,那里的生存条件比地球还恶劣,除了联合政府的高官和少数精英科学家,普通人想上去,比登天还难 —— 哦,不对,现在登天反而比在地球活下去容易些,至少飞船上不用天天喝带电池味儿的咖啡。

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

一股夹杂着酸雨味道的冷风灌了进来,呛得我首咳嗽。

楼下,一个穿着破旧外套的小孩正仰着头,看着天空,手里拿着一个玩具飞船,嘴里念念有词。

飞船的颜料己经掉得差不多了,露出里面的塑料骨架,却被小孩紧紧攥在手里,像握着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贝。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跟暗物质死磕的人,和那个小孩也没什么区别。

都在抓着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希望,哪怕它渺小得像黑暗中的一点微光,也不愿意放手。

回到探测器旁,我深吸一口气,重新调整参数。

不管那段 “幽灵回声” 是什么,不管转化效率能不能再回到 1.2%,日子还得继续,实验也得继续。

地球己经锈迹斑斑,可只要还有人在努力,就不算彻底没救。

“老伙计,再陪我折腾一会儿?”

我拍了拍探测器的外壳,像是在跟一个老朋友说话。

探测器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像是在回应我。

屏幕上,绿色的曲线再次跳动起来,虽然依旧微弱,却带着一种不屈的韧劲。

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可能充满了失望和挫败,但只要往前走,就总有希望。

毕竟,在这个锈蚀的星球上,我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这一点点不肯熄灭的微光。

凌晨西点,陈曦端着她的 “续命水” 回来了,老远就喊:“林哥,张教授刚才发消息了,说早上十点要听我们的实验汇报,还说…… 要是这次再没进展,就让我们去人工生态圈帮着种地!”

我接过那杯冒着热气的咖啡,闻了闻,果然还是熟悉的 “电池味儿”。

“种地就种地呗,说不定我还能发明个‘暗物质施肥法’,让小麦长得比探测器还高。”

我笑着喝了一口,苦涩的味道在嘴里蔓延开来,却奇异地让人清醒了不少。

相关推荐
  • 聊天记录渣男翻车
  • 腐化雕像作用
  • 不做二选一的说说
  • 头衔零冠词
  • 高考作文高速公路事件
  • 真千金的娘亲
  • 不妙她们都在觊觎我绯色回响
  • 我做大哥很多年是哪首歌的词
  • 十年一遇黄梅季节
  • 十年一遇降雨标准
  • 十年一遇大风
  • 十年一遇最早入梅